贸易战下的胶盒包装求存之道:走出国门
【丽辉胶盒包装】网讯,针对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和消费降级的预期,很多专家和学者对胶盒包装,吸塑包装,硅胶制品,圆筒包装生产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,但很多企业家对此的反应却是惊人的温和,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在各种政策挤兑的夹缝中求生存,用各种解决方案来维持公司运营。
千百年来,数以千万的华人远度重洋,他们在海外扎根建厂,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如今,新一波的海外建厂热潮已经在悄然涌动。稍稍留言一下,就发现很多国内的老板已经在东南亚,欧美,甚至非洲或南美等地布局。
对塑料包装制品行业来说,跟随外迁的客户在海外建厂,将是解锁中美贸易战和消费断崖下滑的最佳途径。
1.将生产工厂迁往东南亚以规避高关税
9月份,美国商务部很可能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0%的关税,很多包装印刷企业的客户已经预感到此举将导致大量企业倒闭,并且为规避高关税,开始将生产工厂迁往了东南亚。
目前,中国的包装印刷企业早已经在东南亚站稳脚跟。广州市丽辉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5月份,受邀去柬埔寨进行商务考察,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。
2.直接在美国办厂是一个明智的长期举措
由于美国政府极度简约并且高效,虽然政府贫穷,但美国人则十分富裕,因此,美国是一个消费立国的国家,美国人的消费,常常占据全世界消费的30%以上。
而且,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与中国不相上下,除了人工贵,员工懒之外,土地,政府补贴,物流,清关,能源等方面的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,以福耀玻璃为首的中资企业早已经提前在美国建厂。事实上,海尔1999年在美国建厂,TCL2002、2003年接连收购施耐德、汤姆逊,联想收购美国摩托罗拉手机业务……,中资企业在美国已经有了不俗的实力。
因此,随着中资企业纷纷打入美帝的内部,并取得很大的成功,作为配套的包装印刷企业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。
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,中国的市场已经饱和,随着人口老化,企业撤离和负债的高企,国内包装印刷业的产能过剩将十分严重。或许,尽快让走出国门,帮助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,将是广大包装制品生产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但是走出国门投资的企业,在投资前期一定要做好调研工作,要对投资地的用工制度,税务制度,原材料的供应,厂房工业配套设施要有充分的了解,不能冒冒然然的冲动的去投资。